勤於翻書,創造無限
蔡康永/口述 胡慧馨/整理
蔡康永小資料:
學歷: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電影與電視製作」專業碩士
簡歷:
出版電視節目:
TVBS-G節目<翻書觸電王><每日一書>
CTN大地頻道<一千零一頁>
主要工作:
台北之音電台 創意總監
MTV頻道創意總監
擔任編劇的電影:
<功夫皇帝方世玉>─(李連傑主演)
<阿嬰>─(王祖賢主演)
對大眾而言,我的出現似乎頗為突然。其實早在加州大學攻讀電影碩士的第一天開始,我就負責電影製作的實際工作,而非理論研究報告,所以我一直習於與人合作。
我曾與香港的關錦鵬、許鞍華合作過電影編劇,較為人知的作品是「功夫皇帝方世玉」;也曾參與藝術電影「阿嬰」製作,及到中國大陸拍攝紀錄片。後來才為傳訊電視的大地頻道製作節目。
原本我是從事幕後,但當大地頻道想找的主持人風格是介於沉悶、活潑;不太年輕,又不能太老;格調介乎通俗、知識份子之間,我才雀屏中選,走上幕前。此後因為從事雜誌業的劉炳森及張小燕兩位專業人士分別看到我的節目,才找我陸續推出介紹雜誌的「一千零一頁」與談書的「翻書觸電王」兩個電視節目。對我而言,進入媒體的過程都是循序漸進,十分自然,即使後來我在毫無廣播經驗的背景下進「台北之音」擔任創意總監,但因電影、電視、廣播的根源相同,並不覺得難以適應。
我一直覺得台灣是一個很可愛的地方,它的可愛在於環境混亂,卻處處充滿活力、生機和生命力,並蘊藏著「無限的可能」。
像我就不太喜歡井井有條,太制式的國家,因為如此一來,人性會被牽制,生命缺乏活力。所以即使在歐美等先進國家,正因一再地出現勇於突破現況的藝術或音樂,才使他們漸趨死寂的文明出現轉化的契機。
對我來說,每天翻一本書,就像打開一扇門,打開另一種詮釋世界的新角度。例如:從經濟學家的著作,你可以用斬新的觀點看待人生與世事。從有關天文的著作,你可以重整對地球的觀點。由於每個人的專業有限,卻能因為不同類型的書,提供眼界無窮的「可能」與「不同」,進而體會人生隨處充滿「可能」的樂趣,所以我以看書為樂。
但是我製作有關「書」的節目,卻非基於鼓勵別人看書,因為根據觀察,喜歡看電視的觀眾和喜歡讀書的人,是不太有交集的,而且喜歡看電視的人,通常不太喜歡看書,所以若有人認為我談書的節目是鼓勵別人看書,是不正確的。我的節目主要在營造一種氣氛,讓觀眾逐漸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廣大、豐富,名為「書」的資源,它可以在你遇到問題、求救的時候,隨時提供你協助。我相信這種觀念一旦確立,價值遠超過推銷或請觀眾閱讀這一本書。
我一向覺得,天底下沒有非讀不可的書,但若忽略「書」這項資源,人生會變得很可惜。
一般說來,我會在節目中介紹的書或雜誌,是能提出新的觀點,引發讀者產生新的激盪,讓讀者有開放性思考,而非結論性答案的內容。
以我的看法,書和雜誌的性質不太一樣。「書」是不斷重新創造世界的過程,每一本好的小說都是重新把世界創造一次,就像《紅樓夢》之前的世界,就沒有所謂「紅樓夢的人生」,也正因為《紅樓夢》寫成之後,世上才有人被歸類為林黛玉啦......。
而雜誌卻不重新創造新的世界,只是以它的觀點重新整理已存在的內容順序給讀者。例如有些雜誌會選出今年最「色」的十部電影,這些電影並非雜誌從業者的創作,但它卻以自己的觀點重新整理這些電影的內涵。所以只要是因這本雜誌,才會產生產生的話題,都有資格被介紹。
至於會吸引我介紹的書,則是那些不會提供肯定答案的書。例如,我從來不介紹勵志、生涯規劃類的書籍,因為我覺得一本好書,絕不會提供固定模式的答案,或把人生視為數學公式般地一成不變,而是會提供問題,讓你思考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我相信對文學或文明有概念的人都會體會真正好的文學作品都是反應出──「人生其實充滿許多困惑,人生很可疑,人生也時時充滿快樂與痛苦,但是人生卻很值得活。」雖然許多理想主義的文學作品會告訴你人生美好的境界,但它也會提醒你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會阻撓你完成理想。
當然我相信教人應該如何規劃生活?如何才能邁向成功的書籍,有它的功能,只是我認為心靈層面的抉擇,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標準,人應該有開放的心胸,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如此,人生才可能真正屬於自己。
以我為例,我就不認為男人一定要成功,女人一定要漂亮,好母親不一定要為兒女犧牲。我認為一個人如果喜歡開計程車、撿破爛,又有何不可?
我覺得「人生的意義,應該由自己來界定,只要不傷害人,凡事皆可做」,因此我不喜歡給人建議,若有人問我他該如何是好,我的回答通常是:「你想幹什麼,就做什麼吧!」
我覺得人不要因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正如猶太人說的,一個人若要不跌倒的唯一方式就是躺著,可見人若想成長、學習,一定會跌倒,因為跌倒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人若為了怕失戀、怕挫折而不敢嘗試的話,那活著又有什麼意思?
在時間的分配上,我並不是非常有效率、有規則,因為基本上我很隨性,不過基於工作的期限,我一定會在這個期限內達成該完成的工作,所以有時我想演講,就會安排與觀眾溝通。不想外出時,可能連續躲在家裡看一整個星期的書。由於我目前從事的工作,無論廣播、電視或雜誌,都需要不時提供「可能性」的想法給別人,因此看書便成為我即是休息充電又是工作動腦的資源。
平時我喜歡看各類小說、傳記,在選書方面我不喜歡少女漫畫、言情小說或描述大自然、土地、理論、評論這類的書,我會看推理小說,因為我覺得人生處在不安全時的感覺很有趣。我看傳記,但我隻喜歡真正呈現這位名人真實自我的傳記,絕非一面倒式的謳歌稱頌,或英雄式的描繪。我也很喜歡金庸的小說,因為他對人性的描繪非常的敏銳,此外我也喜歡卡爾維諾、通俗科學的書。
從小雖然不太會應付考試,但我卻很喜歡看課外書,我從未覺得看書是工作,而是覺得那是一種毫無負擔的樂趣。每次看書總覺得好像和一位有趣的朋友溝通,隻是它不會回嘴罷了。平常喜歡逛書店,也很享受用徒步的方式瞭解每一個城市,觀察各地不同的生活模式。基本上在利用時間上,我是那種不會勉強自己做無謂的應酬、聊天,也是那種隨處皆可利用時間閱讀、寫稿的人,所以在時間分配上,並沒有什麼困難。
我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書對我的影響除了讓我更加瞭解「人生充滿無限的可能」之外,書也可以洗滌我的痛苦,洗滌我心靈中的雜質。當我最痛苦的時候,我會看金庸的小說,當我對人性的感受曖昧不明時,我會看《聖經》及金庸的書,因為從這些書,會讓我更加確定人性善與惡的分別,鞏固我對是非、對人生的看法。
基本上,我認為文學作品,若不能達到安慰人心的功用,就不是好作品。目前我雖會經常涉獵新書,但也常翻閱喜歡的舊書,來確認一些事。
此外,我也覺得書可以讓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它可以使人跳脫視野的極限,不再鑽牛角尖。
我覺得,人要把看書當成一種對自己非常有益的生活態度,即使看一些所謂的無聊書(如黃色書刊、小說等)也沒有關係。因為多看書會使人不再活在封閉的世界。另外,對書籍的範圍要廣大涉略,因為多方涉獵書籍的人,才有能力辨別好書與壞書,也才能提升讀書的品味。我相信,讀書一旦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即使無聊或低品味的書,也絕不會對他構成威脅﹔我相信一個不斷看書的人,才能掌握人生的本質,知道人生有無限的可能、知道如何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否則人容易迷失在人云亦云的茫然中。
此外,在選書時,千萬不要害怕,或排斥會挑戰自己價值觀的書籍。如果書的內容會觸怒你,往往也可能會啟發你。如果永遠隻看合乎你想法的書,你永遠隻會知道已經知道的事。所以看書時,一定要讓自己與書有互相挑戰、互相啟發的空間。
對於我何以能夠在不刻意經營之下,成為新一代的偶像,我想主要是我瞭解社會的需求,例如:我做的電視節目,要如何做,才會好看?節目的出發點是什麼,才能吸引觀眾?基本上在電視做「書」的節目,是違背需求的事,但因為瞭解目前觀眾的需求,知道有許多人喜歡看漫畫,所以便在節目中增加介紹漫畫的單元。
對製作電視節目,我的取向是以市場性及照顧、重視觀眾的需求為目標,並沒有所謂的使命感,就像目前市面上因為有人看出電腦的蓬勃發展,而創辦電腦雜誌一樣。
至於辦雜誌,除考慮讀者的需求之外,也重視提供讀者看待生活的新角度。例如情人節到了,我會規劃其他慶祝情人節的方法,改變一貫用花、用巧克力來慶祝的方式,我一直相信,世上有許多比送東西更能確認愛情的方法。
對人生,我一向主張人要活得起勁。我從不探究人生的意義何在?也不隨俗地一味認同結婚、生子、培養孩子功成名就的人生目標,當然這隻是我界定自己人生意義的方式,絕不表示對他人抉擇的否定。
對我而言,人生要活的過癮
- Jun 11 Sun 2006 00:17
勤於翻書,創造無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